虽然打车行业烧钱也遭到了不少的质疑,至少还是有贡献的——如今手机叫车已经很普遍,很少有人站在路边打车了。
可有些项目,烧完钱啥都没留下,连名字都被人遗忘了,超市O2O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在北京海淀区苏州桥一带火起来的一个超市O2O叫“即买送”,其获得1500万天使投资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烧钱。它做的事是帮用户从小区门口的超市买东西,送货上门。烧钱最疯狂的时候,在App上下个订单,送货上门非但不收钱,还有高额补贴,比如买60元的东西,平台可以补贴30元。不用下楼、还有补贴,当然很多人愿意用,所以“即买送”火了数月。
可下楼5分钟就能走到超市的用户对这项服务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当几个月后,“即买送”的补贴停止,并开始收取上门费时,活跃在超市里的送货小哥渐渐减少,直到后来明宇小姐的订单都无人接单。
如今,“即买送”的App已经一片空白,官网也消失了。“即买送”只是在苏州桥地区一个很小的试验,它曾经还有一个估值20亿、薛蛮子投资的对手“社区001”,也已经人去楼空。
总结一下这类烧钱模式:用户本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硬要烧钱创造需求。
最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是共享单车。
今年春节之后,以摩拜、ofo为首的共享单车之战开始打响。ofo充100送100,摩拜充100送110,后来双方又推出了免费骑的活动。虽然双方都朝着补贴吸引用户的方向走了(讲真,骑一次只花1块钱或者5毛钱,用户也那么care免费),但和此前的补贴大战还不一样。毕竟车已经投向市场,成本就是那么多,用户100块钱能骑多少次、花钱骑和免费骑只是暂时影响平台的收入,影响回收成本所需的时间——直到摩拜最近推出了红包补贴。
嗯,你没听错,不仅免费骑2个小时,10分钟过后还给你发红包,1-100元不等。前有给你钱还帮你买东西送货上门,后有给你钱让你免费骑车。可以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摩拜的订单数会急剧增长,不管你是否真需要骑车,抢个红包总是好的。
这就好比你开个餐馆,让人免费吃还倒贴钱。没有人这么开餐馆,如果有肯定会收获路人的诧异以及“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的怀疑。可在互联网行业,这种事情就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ofo会跟进吗?他们要发多久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