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的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用比对手个更低的价格吸引用户过来。所以,相同的订单,对手补贴5元,我就补贴6元,可对手补贴7元了呢?这样的烧钱方式很容易让互联网平台陷入追求最低价的恶性循环中——谁补贴多,用户跟谁。
如果说在烧钱领域能贡献方法论就是文艺烧钱的话,这个头衔非滴滴莫属。滴滴之后,平台的补贴大战都学聪明了。
事情要从滴滴(当时还叫“嘀嘀”)与快的出租车补贴大战说起。2014年元旦,快的打车在北京开启新用户打车返30元话费的活动。滴滴立即跟进,在司机和用户端推出微信支付每笔车费减免10元的活动。随后,快的也推出类似政策,双方的补贴大战正式打响。
春节过后,双方的补贴大战升级:2月17日,滴滴与微信支付宣布再投10亿元用于打车返现。支付宝与快的迅速将乘客的奖励上调到11元,并喊出“我们永远比同行多一元”。
眼看着打车补贴要进入无意义的“哄抬价格”阶段,滴滴选择了一个更聪明的打法:2月18日,对乘客进行随机12~20元不等的补贴。 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专访时透露 ,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我们永远比同行多一元”的恶性补贴就此结束。
随后,滴滴又开发了“红包”产品进行补贴。“红包”补贴形式更灵活,有折扣也有现金抵扣,还对使用场景以及有效期进行了限定,与现金补贴相比更加理性。
此后饿了么和美团的补贴大战中,随机补贴以及“红包”补贴都成了必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