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话号码、住宅地址“隐身”了,遭遇信息泄露也可以投诉了,但我们的个人信息从此就安全了吗?
一些互联网专家曾 指出 ,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原则性的规定,但缺少强制要求,也缺少对违规者的强制惩罚措施,仅仅通过行业监管和公安部门的专项打击,治标不治本。
而且很多不法分子多会利用技术手段钻空子,令各监管机构也“无能为力”。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呼死你”骚扰电话,按理说可以通过在手机内设置黑/白名单拒绝接听,但由于对方设置的骚扰电话为“未显示”的号码,因此无法通过黑名单进行拦截。
运营商也表示,如果对方是无主号码,就无法进行拦截处理和信息查找,只能为机主办理紧急停机。
但对用户来说,手机号码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没办法随意舍弃。有一些用户就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向对方转账解除骚扰。
再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隐形快递面单”,虽然快递员看不到用户的联系信息了,但对于整个系统来说,这些信息还是可以被调取的,如果内部监守自盗,还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防范和监管。
业界人士表示,在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和骚扰时,应该首先向监管部门投诉、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先从自己做起、主动防范,才能更有效地遏制个人信息泄露。
首先,对于大部分人还无法脱离的线下场景来说,一切个人信息的载体如名片、身份证、护照、银行卡、快递面单等等,都应该被妥善保管,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各种申办会员、参与调查的问卷也应多加留意,尽量不要提供过多的个人隐私信息。
而对于信息泄露的大头——线上场景来说,需要留神的地方就要多得多了。
比如说个人的上网习惯问题。除了对个人账号和密码进行复杂的加密处理之外,有防范经验的用户还会使用各种安全工具和软件来保护自己的网上个人信息,并且给自己打造不同的“身份”。
就拿很多网站(尤其是电商网站)要求填写的真实姓名来说吧,很多用户会使用小号或者假名来注册,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曾经有这么个段子,有人说注册网站的时候把真名写成“姓氏+网站名”的形式,新浪就填“x 新浪”,网易就填“x 网易”,如果某天接到电话称呼自己为“x 新浪先生”,就知道自己的资料是被新浪给卖了……
不过在国家要求实施电信、金融以及快递实名制的今天,这种方法以后就越来越难走得通了。
对于各类隐私信息的载体——上网设备而言,也要谨慎使用。比如说最好安装有效的安全软件、开启拦截功能,使用从正规渠道下载的软件、不轻易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不要随意使用公共场合的无线网络,注意自己的移动支付信息等等。
有很多 Android 手机用户都喜欢通过 Root 来提高手机的可玩性和可用性。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随着我们手机上个人信息的增多,获得 Root 权限的手机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了,恶意软件随时都能窃取这些手机上的个人隐私信息,为用户带来财产和其他损失。
因此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来说,最最关键的还是要随时保持警惕、严加防范,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在网上另一头和你聊天的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