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唐宁从华尔街DLJ投资银行回国创办宜信。 “10年前,我们开创个人对个人模式的时候,还没有P2P这个词。很多人还问我,你们这个P2 (二)P是干什么的?”唐宁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说。
唐宁在街头做调研,问路人愿不愿意不用抵押就借钱给陌生人,每个人都认为他疯了。他和人大财经学院的吴晶妹教授交流自己的想法,吴晶妹看着他说,一看你就是个海归,不懂中国的国情。
人们对唐宁缺乏信心,是因为对整个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缺乏信心。“市场不认可我们,问我们是不是银行。我说不是银行,他就走了,也不想听到底是什么。说中国不是信用社会,个人的信用没法做、不靠谱等。”唐宁说。
创业前3年非常艰难,甚至没有人愿意加入公司,唐宁有一次面试了24个人,最后只留下了1个。摸爬滚打了4年多,宜信才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2010年4月,KPCB对宜信进行了千万美元级的A轮投资。
2010年,在美国Lending Club和Prosper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但在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公司一只手就数得过来。2010年5月,分别毕业于清华、北大金融系的张适时、李欣贺、杨一夫联合创办了人人贷。“我们创业的想法比较明确,但是金融行业当时也没有太多的创业机会。”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记者说。
又过了两年,市场还是寂寞冷清。2012年7月,董骏和魏伟联合创建的企业征信平台企乐汇上线。
“从0到1,那是特别绝望的时刻,你想像出来了很多东西,但是你心里很清楚,那都是想象。”魏伟说,创业5年来,依旧觉得2012年、2013年是最困难的时刻。 “压力没有,但希望也没有,根本看不见未来的方向。”
直到2014年中期,唐宁早期遇到的“不信任”问题依旧存在。当分期乐、趣分期这些做分期市场的创业者们拿着自己的资产去找机构投资者时,即便是拍拍贷、人人贷这些更早期的创业者,也都不敢轻易接受。 “创业公司有一个非常短的短板,你没有足够的信用,也没有足够的背书,没有资产,没有抵押,别人就不信任你。”肖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