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来看行业战果,O2O已迅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如零售、金融、出行、婚庆、家居、餐饮、医疗、旅游等等,几乎涵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从营销层面,记得去年O2O概念正热之时,似乎所有广告主在营销策划上,都要把O2O元素设计进去,以显得赶上了时髦和潮流。即便有些产品不适合O2O,或者O2O的基础条件并不成熟,也要玩儿上一把O2O。
时移世易,经过一年的沉淀,O2O不在风口浪尖,逐渐进入沉淀期,朝着社交化和跨界创新化发展。品牌在O2O营销上,也需更为谨慎,回归商业本质。

不该再玩概念和烧钱补贴
在经历烧钱补贴的疯狂后,O2O市场在倒闭潮、裁员潮和资本寒冬中进入了“冷静期”和“自我调整期”,消费者也渐渐发现从电商处获得的补贴渐少,便宜难占了。
O2O已经来到下半场,当前O2O的战争正在从流量的粗旷式争夺,进入到流量的精细化运作中。
当潮水退去,没有了粗暴的补贴,品牌的O2O流量自何而来?如何维系用户粘性?如何把创新的营销形式沉淀为品牌资产?这些都是品牌需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O2O营销一定要融入体验
对于当下O2O创业企业的批量阵亡,资深投资人王功权就认为,主要是有价值的平台实际上不多,若线上和线下没有强力的资源,两边的O没了,就只剩“2”在飘。
“在互联网行业内,确实有很多新模式、新东西出来,以至于常常一种模式大家还有搞清楚甚至还没有听说,创业者已经将它做的遍地都是。有时候沉浸在其中还没完全搞透,这个风潮就过去了。”
品牌营销的原理也是一样。如果只有一个O2O营销的空壳,并不能为品牌带来任何助益。只有真的把线上、线下以及中间的连接资源做透,梳理好O2O的用户逻辑,才有营销的价值。
O2O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另一种品牌的变相硬广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