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种打鸡血的方式,叫做瓜分田地,而今天校园O2O里也是如此,招小代理的模式兴盛不衰,试图将全国大学生都打几针鸡血,号称着的创业模式,实际只是连街边小店都不如的宿舍练摊。
小店主模式从商业逻辑上来讲,似乎能够讲的顺畅,轻、易铺设、共享经济等,但对于无根基式的练摊,除了虚火过旺的单量数之外,在场景需求上实际就是个伪需求。假设宿舍楼里有小店主,如此短途的距离,用户自提即可,更无需等待,配送的时间纬度优势在此种模式里不复存在,因需求是即时行为,时间应由用户掌握,而不是由平台方制定掌握,这显然已有点反人类;再者,如面对面可支付,何必再将流水反向流转于平台方,如没有现金流,平台方意义又不复存在,所以这也意味着平台方需要流水以及销售额之时,必将以活动形式展现,为了异乎寻常的单量,只有通过降低客单价,以及少量就可配送的形式来完成。
而从数据上来看,如一所学校200栋楼,一栋楼一个店主,按最高提成25%来计算,销售50瓶水为100块,销售30桶泡面为100块,膨化食品30包为100块,其他为100块,一个宿舍里的空间与位置以及吞吐量,保持400块库存量已经很多,而对于一个宿舍楼300人计算,按最高平均30%的人来进行购买,也就是90人,夜间营业时间为2个小时,也意味着是90单,按起送价5块计算,一小时45单,平均送到时间应为1.3分钟,这样的速度似乎太把学生当作超人,如按5分钟送达来算,平均每小时12单,两小时24单,起送价5块,销售额为120块,学生利润为30元,其还只能算作毛利,因快消品堆放在宿舍之中,潮湿以及保存环境的差异,会造成损耗,在实际运营之中,难免出现库存不对,以及学生自身的人力成本或供应链薄弱货品无法到位,都会造成相当比例的损耗,这30块的毛利让学生几乎等于亏本。如按照小时工资来对标,那么每小时学生工资为15元,而正常学生最为基础的发传单的每小时工资为20元,学生的收益已低于平均值,再加上对同寝室同学的干扰成本,那么缩短时间才能保证收益。
所以推论可得,学生获得30元收益的最佳时间应为30分钟,也就是30分钟内赚到30元,才是有收益,所以只有集中自提,还不涉及找零环节,方可达到此种目的。所以在这种模式,店已不复存在,只有具备团体快速消化的货栈才能够生存。
再者,学生群体的管理难度,在此也不用太多计算,零售端最为核心并非是铺设的广度,而是供应链的深度与周转率的快速,对于练摊模式的小店主,更是无法控制周转率,这也意味着平台在即将过期的货品以及损耗上损失会是巨大,无法统一管理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