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商家造假十分容易。不良电商商家只需复制粘贴合格厂家的产品图和说明,再通过刷单、刷好评等方式,营造假的高销量、好信誉,从而为商品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提供美好的假象。
经验不足的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很容易落入陷阱,又时常因为举报维权耗费精力而得过且过,更使商家心存侥幸。
因此,在商家进驻之前,电商平台就需要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对其产品进行评估,尤其针对食品、儿童用具等极易引发不良后果的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当商家开始销售之后,平台也应当进行定期质量检查。电商平台内部的投诉机制也需健全完善,让消费者在遇到不合格商品之时,能快速有效地反应问题,切实维护好自身权益。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为各种品类的商品、商家设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提高商家质量。抽检网购商品也应作为长效机制延续下去,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完善网购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商家、电商平台、相关监督部门的权责,让各方的行为都能有法可依,对消费者在网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更能对商家行为进行规范和威慑,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正规商家的权益。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9月份颁布的《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网购退货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表示将在年底前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希望新法规能对网络购物领域有更多涉及和规范。
此外,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也应当加强合作,信息共享,高效地展开各项工作,不仅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对电商平台良好信誉的保护,有益于平台的长期发展。
然而单靠外部力量监管,只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难免会有漏网之鱼。要彻底解决产品不合格问题,只怕还是要从人们的思想建设上入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行事原则。
然而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其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微信公众号也为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不惜以自身声誉为代价进行刷单,欺骗读者和广告商,诚信建设任重道远。这样的失信与造假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滋生,若不加以遏制,或许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和电商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