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晚间,顺丰控股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19.5%,归属净利润达41.8亿元,同比增长279.55%。
主营收入中,速运物流收入达571.4亿元,商业销售收入2042万元。
相对于A面靓丽的业绩和2600多亿的估值,顺丰控股的B面,则是曾经以嘿客为代表的O2O业务尝试不利,其商业板块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2015年,顺丰控股对商业板块进行了剥离。
目前,嘿客大都已转型为顺丰优选。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线下门店产品陈列较少,且客流量不足,顺丰优选方面则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实施委托管理的店铺已经是一个盈利的模式。
王卫顺丰版图曾在商业板块中疾进。早在2010年8月,顺丰“E商圈”开始运营,2011年在深证布局便利店业务。2012年6月1日,“顺丰优选”正式上线。2014年5月18日,顺丰嘿客正式在全国开业。
不过根据顺丰控股借壳上市方案,其商业板块急速扩张势头已在2015年戛然而止——2015年9月30日,顺丰控股将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分别以人民币1元转让给大股东明德控股持股76%的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
顺丰控股对顺丰电商和顺丰商业的剥离,大有甩包袱的意味。顺丰控股上市方案显示,“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前9月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相加亏损16.06亿元,而剥离价格也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