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已经没有了,价格战似乎也失效了。
从商场的运营方到品牌方都在谋变,用一句比较概念的话来说,这是物质条件丰富后的一轮消费升级。用一句直面真相的话来说,原来品牌方们卖的东西都太糟糕了,是时候给消费者一些体验和质量都更好一些的东西了。
1972年H&M的董事长皮尔森就曾说过:“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流行与品质”。于是在商场这个空间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运营方和品牌主们一起进化,商业综合体的模型开始出现,商场再也不存在单纯的购物中心了。
1、商场黄金比例的颠覆。在商场业界流传着一个黄金比例的传说,购物、餐饮和娱乐的占比一般是5:2:3,然而这个黄金比例忽然有一天就被打破了,变成了购物、餐饮和休闲的1:1:1,购物的占比大幅下降而餐饮和休闲的空间却大幅上升。娱乐被休闲所取代,一词之换背后,是思维逻辑的巨大切换。
这个变化早在2014年左右就已经发生,只不过互联网的事情似乎更夺人眼球,于是商场里的这些变化不太被人注意,而这个变化的逻辑却又是那么的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具有高粘性的重复性流量来拉升平台整体业绩的上升,而餐饮首当其冲承担了这个任务,后来逐渐蔓延到了文艺类品牌,比如咖啡、书店、手作。
在这个思维逻辑的变化之下,意外的带动了几个产业的复兴和发展。
首先是实体书店的一轮快速扩张,各家商场出台了利好的政策,吸引实体书店入驻。2015年底MUJI书店、言几又、西西弗、上海三联书店朱家角店等相继开业,2017年又有近20家品牌书店开业。书店、花艺、手作、剧场、咖啡馆等一时间成为了商场运营人眼中的香钵钵。
其次是抓娃娃机开始遍地开花。据「三声」的采访结果显示,十多年资历的老牌台资厂商星奈吉表示,从2013年开始自己公司抓娃娃机的出货量几乎每年上涨50%。而我最近在线下走访的一些商业综合体也几乎随处可见抓娃娃机大量的存在。抓娃娃的火爆同时又带动了公仔娃娃的出货量。
最后就不得不说到VR智能硬件了。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VR智能硬件有个硬伤,那就是用户心智中完全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对比物,经常是和别人讲了半天那人也没弄明白VR是什么,所以建立体验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VR智能硬件正好迎来了商场升级的大势,两边一拍即合遍地开发。
2、打造情绪唤醒空间。聪明的生意人都善于唤醒情绪。这一点从新商业综合体里的变化可以看到,比如大悦城的摩天轮,K11的艺术空间,以及梦龙的手工雪糕一样,都是唤醒消费者情绪的手段。通过环境的布置和体验,来到达唤醒用户情绪的目的,希区柯克就曾经说过想通过电影来达到控制观众情绪的目的,这背后是一整套消费者行为心理学的逻辑。
3、集合店与手作店的大量涌现。芮欧和大悦顶的最上面两层,都布满了各类手作店,木艺的、皮艺的、花艺的以及绘画的和DIY银饰等,这是商业空间黄金比例变化后的产物。而在这之间同时涌现出的,还有一批集合店。“中兴”之后的书店也算是一类集合店了,除了书,还有大量的手作设计品牌,咖啡烘培自然不能少。
集合店的出现和商场综合体的升级,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通过主题化场景化来获得品牌的升级,宜家其实就是这个路子的典范。网易严选这样的精品电商也是集合店的思维,主题化场景化将是未来的整体趋势,无论是平台、品牌还是单店都将朝着这个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