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CEO张一鸣一直对外喜欢强调「使用时长」这个概念,仅次于微信,这是今日头条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从架构调整看微信指数,或许是马化腾真正焦虑的开始》一文中,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虽对今日头条联合绞杀,但寄予厚望的算法产品天天快报在短时间内仍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而更让腾讯焦虑的是今日头条凭借先有的流量和分发能力不断孵化出新的内容产品:头条视频、抖音、火山直播.......微视的失败则证明了腾讯的社交关系并非万能,而拥有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的腾讯,本应该足以能和今日头条一样在孵化出一个短视频应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腾讯尚未能建立起类似头条的生态。
使用时长的居高不下,这是今日头条商业化过程中最吸引广告主的地方。某种程度上只要用户不断的推拉信息流,今日头条就能产生无限的流量,这些流量能被用来孵化旗下各类产品,也可以被源源不断的分配给广告主。
今日头条商业产品副总裁刘思齐在接受阑夕专访时表示,「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控的,因为广告库存在理论上有着无穷的增量:如果十条资讯搭配一条广告达不到预期目标,那就灵活调整广告配比,就像搜索引擎那样控制自己的营收增长。解决了消化问题之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在交易的另一端,要有海量的广告主,来解决供应问题。」
从现在来看,头条的流量分配机制其实也并非万能。为了能够让用户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平台上,今日头条选择基于移动资讯和内容分发进行横向扩张,并开始发力短视频、问答、社交化,在不久前更是上线了类似微博的产品「微头条」。
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今日头条原本单一的社交形态,但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流量分配机制,后者反过来会对原有图文内容的推荐产生极大影响。
罗超在一篇文章中感慨道,「大家几乎都在反映今日头条最近文章阅读量下滑,一个核心原因是今日头条2017年之后加快产品的扩张步伐。去年公测的问答现已全面铺开、微头条上线直起对标微博、对短视频的重视力度有增无减,最近直接取消了许多自媒体的短视频上传数量限制。当今日头条不断引入更多功能时,就无可避免地面临着用户注意力主动或被动地分散到新业务上的问题。直接的结果是,图文类传统内容的流量更少。间接结果是图文类传统内容的创作者的收入变少了。」
回顾今日头条为何能从门户新闻客户端大战中脱颖而出,其实说白了并不难,今日头条每天赚到的广告收入远远高于获取用户的成本,这使得今日头条每天新增的用户数量要高于流失,竞争对手想要赶超今日头条就意味着持续不断的烧钱投入,对新浪、搜狐、网易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划算的生意。
但在意识到内容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之后,BAT三巨头纷纷选择加码内容分发市场,不同于三大门户,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和今日头条耗下去,这让今日头条依赖线下渠道的用户增长红利开始消失。
而这场不计成本的烧钱大战已经让今日头条感受到了压力,不久前的10亿美元融资其实就是今日头条加码的保障。但当今日头条将流量更多的分配给其他产品时,图文流量势必大幅下滑,在BAT向市场砸下真金白银时,内容生产者会逃离吗?这或许是当下今日头条一个无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