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右联合创始人潘乱在最近撰写的《推荐算法的使命是模拟社交》一文中表示,头条在把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消费做到极致后,也开始不断努力希望能够将基于关系的信息流融入到主产品里。比如直接照抄微博的微头条,作为建立关系链重要尝试的头条问答,还有最早的关注体系。
对于他的这篇文章,我是这样评价的,「时间会证明头条做社交可能会是个最大的错误,推荐在移动端打败搜索,靠的是基于兴趣和热点的个性化推荐,极大的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从头条上线的各类社交产品看,很明显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这主要是因为头条没有微博关注式的强关系链。」
但社交和推荐确实在慢慢走向趋同,微博和头条也越来越像。但微博和头条某种程度上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内容生产者的出发点。
微博和快手很大程度上是用户先贡献内容,等到内容达到一定量级后,很自然的就发展出了信息流广告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而头条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这样的内容生产机制。头条的生态起源于抓取媒体的内容,在这基础上又诞生了「基于内容分成的头条号」。虽然同样都有大量的内容生产者,但头条上的内容生产者做内容就是为了赚钱。这也是为何我们在头条上总能看到标题党,而在微博上却很少看到的原因所在。
简而言之,头条是先让作者赚到了钱,然后才有了现在庞大的内容生态,这一定程度上也带歪了后来者,导致现在新的内容分发平台如果不为作者提供分成,就很难吸引他们生产内容。而快手和微博则恰恰相反,作者先贡献内容,然后再与平台一起赚钱,快手靠直播、微博靠网红,同样都是跑通了KOL生态。而头条则没有,所以只能分钱。
在《融资10亿美元,今日头条真正的焦虑在哪里?》一文中,我曾经发表过对头条未来的担忧,「头条会很缺钱,这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来源于自身战略,随着头条发力短视频、国际化以及各种投资,这些都需要不断投入。二是来源于巨头的压力,巨头给作者的补贴越来越多,大量优质内容作者面临流失的可能性,这迫使今日头条需要不断提高给内容创作者的分成。」
很显然,眼下头条所构建的内容生态并不算很健康,而内容创作者依靠流量分成变现,也不会是一件长久的事情。一个好的生态,一定是平台和作者都能赚到钱。而现在去年今日头条总收入才60亿元,光给作者就要分10多亿,这样的生意头条实在不愿意再继续做下去,调整早已在预料之中。
头条现在想要做的其实是两件事:「打赢短视频这场战役」和「建立新的内容生态」。
不久前搜狐和腾讯就头条上存在大量剪辑短视频侵权一纸诉状将其告上了法庭,但在纠缠于官司的同时,大量的头条号却收到了「视频无限发文」的权限,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头条想要在短视频上形成突破,还需要更多短视频,至于「侵权」与否,在头条没有打赢这场战争之前,其实并非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而在建立新的内容生态上,头条的策略则是频繁调整内容分发机制:降低图文的广告分成系数以及把流量分给图文之外的问答、微头条,至于分配给新作者的逻辑也是一样(新入驻的作者没有原创标签,分成只有普通人的十分之一)。简而言之,新的机制之下主要会是给流量,逐步减少作者的分成,然后引导他们像微博那样,无偿给平台生产内容,然后一起寻找共赢的商业模式。
对今日头条来说,眼前的两大挑战决定着其能否在BAT的联合围剿下突围而出。成,则一飞冲天,成为独立于BAT之外的第四极;败,则要被迫站队,成为BAT生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