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轮融资前,滴滴管理层的股份已经稀释到8.4%,员工持股10%,腾讯和阿里各持11.4%和9.5%,余下的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达到5%。本轮融资后,滴滴管理层股份将再次被稀释,大概只有7.48%。
滴滴早已经不是程维的滴滴,而是各路资本共同维护的滴滴。在对滴滴的千亿投资中,各路资本都投入重注,滴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滴滴估值下跌,无法完成上市,对这些投资人将是致命打击。
所以,投资人们小心翼翼的维持着滴滴的天价估值,四处奔走去为滴滴融资的不是程维,而是滴滴的这些投资人们。滴滴融资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为了保证现金流支撑,在几任投资者的卖力包装与推介下,未上市滴滴的估值就已经高达500亿美金,这些投资人在滴滴估值泡沫之前,必须想法设法找到下一个接盘人。
但高估值往往给企业创始人带来巨大束缚,因为他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精力去维持估值泡沫不被捅破,而不得不做一些只给投资人看、但没有实际价值的业务选择。
在滴滴的融资材料中显示,滴滴出行预计2018年在美国启动上市,这是滴滴投资人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滴滴上市,只有滴滴上市,他们才能把这块烫手的山芋交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实现安全退出。现有业务已经不能支撑估值,投资者们就需要滴滴讲转型的新故事,需要滴滴发展成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融资,为最后一步的上市做准备。
面对如此困境,滴滴未来何去何从?不是无休止的并购重组,不是无休止的向投资者伸手要钱,滴滴的重中之重,而是要探索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实现正向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们不想过早否定滴滴的未来,但笔者想提醒滴滴的管理团队一定要保持清醒,500亿美金只是资本泡沫,而不是真实业绩的体现, 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一旦终止,有可能让滴滴瞬间崩盘。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程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再做资本的傀儡,抛开企业高估值带来的压力,在商业模式上探索出真正的突破性创新,使滴滴安全着陆,而不是依赖业内开玩笑所称的滴滴核心竞争力——“柳青的融资能力”。
不破不立,创新商业模式,打破互联网出行领域的行业瓶颈,才是滴滴自救的唯一之路。但这首先需要程维打破投资人给滴滴套上的资本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