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上市公司得承担不菲的海外上市运作维护费用开支(IPO过程的费用支持可能达到千万级美元,每年财务、审计律师费用也达到约100万-200万美元),另一方面还得满足海外投资机构日益苛刻的信息披露与合规操作要求。“更重要的是,P2P平台必须尽可能避免沦为沽空机构的新狙击目标。”不少投行人士直言。
“ 坦白说, 国内P2P平台海外上市后的征途,要比上市过程更艰辛 。”一位拟海外上市的P2P平台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该负责人是投行出身,深知海外资本市场的“水很深”——P2P平台业务合规操作性稍有差错,就会被纳入沽空机构狙击范围。
在投行工作期间,该负责人深知这些沽空机构“无孔不入”。他举例说,此前美国一家大型家用地板生产制造企业从某个新兴市场国家进口大量木材原料,此举吸引了沽空机构的注意,他们派遣员工专门到木材原料进口地进行调查,花费整整一年时间了解这些进口木材原料的所有流程,收集所有进口木材原料样本拿到美国当地研究机构进行化验,逐一排查这些木材原料是否存在甲醛超标。
最终,他们发现某款木材原料存在甲醛超标,便号召消费者起诉这家企业,同时,在二级市场大举沽空这家企业的股价。受消费者起诉的负面冲击,这家企业股价一度大跌60%,令沽空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 如果沽空机构用这种方法抓国内P2P平台业务合规操作的小辫子,我们是否有能力自证清白?”他说,在筹备企业赴美上市期间,他专门聘请了投行机构帮忙梳理了沽空机构狙击国内P2P平台的突破口。
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对沽空机构来说,国内P2P平台可供狙击的点相当多。比如,随着国内相关部门开始整治校园贷、现金贷等业务,他们会要求赴美上市的P2P平台全面解析这些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平台自身业务发展的冲击等,若P2P平台对此轻描淡写,或者片面解读,他们就有机会一面号召投资者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投资者额外承受股价损失为由进行诉讼索赔,一面在二级市场沽空股价获利。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他们会派遣专门人员到中国调研P2P平台获客、信贷审核风控、贷款后续管理、贷款资金流向、催收等各个业务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一旦发现平台存在收取风险准备金的行为,就能以P2P平台不符合国内信息中介平台的监管要求、暗中承担信贷坏账风险为由进行沽空。
此外,他们若发现P2P平台某些贷款项目存在资料不全等问题,还可以发布报告质疑平台涉嫌资金池业务,进行沽空套利。
“坦白说,我自己挺担心平台能否从容应对沽空机构的威胁。”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最令他头痛的是, 国内相关部门尚未出台现金贷业务的具体整治措施,导致P2P平台难以评估这些监管政策对业务发展的具体冲击,于是招股说明书政策风险提示环节容易存在信息披露瑕疵,最终很可能被沽空机构有机可乘。
为此,该负责人打算放缓赴美上市的节奏,等待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现金贷整治政策,再与投行协商如何调整完善招股说明书里的政策风险提示内容。
王征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坦言,为了避免被海外沽空机构盯上,过去两年信而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海外投资机构证明自己属于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不存在暗自承担坏账经营风险的职责。
“不过,要让海外投资机构相信你的说法,就必须拿出完整财务数据、业务操作架构流程,甚至对每笔P2P信贷合同与资金流向都做好材料储备,随时随地等待他们核查。”王征宇表示,为此他决定吸引长期投资型机构参与IPO基石投资。毕竟,这类长期投资型机构不会“短进短出”,对股价长期稳定构成支撑,加大沽空机构沽空难度。
目前,参与信而富上市融资的基石投资者里,前7位是长期投资型机构,还有一家是家族办公室。
但这也给信而富IPO定价带来两难抉择——一是调高上市定价,吸引更多对冲基金等机构参与扩大IPO募资额,但这类机构很可能采取短期沽空行为获取投资回报;二是适度调低上市定价,满足这些长期投资型机构不愿承受股价短期大幅波动风险的要求,真正通过业绩提升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
“我们内部也为此做了深入讨论,最终选择第二种方式。”王征宇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接受入股和定价时,沽空机构也会给拟上市企业“下套”。 若P2P平台一味希望获得更高上市定价与更大募资额,不惜吸引大量对冲基金入股,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引狼入室”。
“其实,很多对冲基金之所以愿意高价入股国内P2P平台,就是打算沽空套利,因为在国内P2P平台海外上市初期,券商手里未必有那么多股票拆借给对冲基金进行沽空套利,于是他们干脆直接在企业IPO期间获得股票,等待沽空机构出台质疑报告,合谋沽空套利赚取理想回报。”一位熟悉美国资本市场沽空游戏规则的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为此上市企业需要十分小心,甚至不惜放弃部分募资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