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爆的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汽车的盈利是绕不开的难题。毫不夸张的说,共享汽车的落地和盈利难度,要比共享汽车难几十倍,甚至更高。牌照和停车间接产生的运营成本,是共享汽车面临的一道棘手问题。
众所周知,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一年前,相关机构的保守估计是全国缺5000万停车位。目前,北京市政府首次提出推进分时租赁汽车网点的布局,但仍需要共享汽车平台支付停车费。按照北京的行情,诸如朝阳、海淀的核心区域,停车费用每月大概在800元到1500元之间,加上充电桩建设的费用,这无疑是一笔开支。目前,北京市场已经有首汽集团旗下“Gofun出行”、乐视汽车平台“零派乐享”、“TOGO”、“宝驾出行”等多个分时租赁品牌,车辆投放量也远远超过2000辆。而政府最终能够提供多少车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没有数量充裕的停车位,共享汽车如何停?眼下,共享单车的随意停放已经对正常的出行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旦共享汽车停放失控,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或许会取缔共享汽车。除停车位外,共享汽车牌照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北京和深圳的汽车牌照需要摇号,而上海的汽车牌照需要出钱竞拍。
停车位,汽车牌照,都需要共享汽车平台付出更高的成本。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的运营成本更高。更重要的是,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共享汽车仅靠资本输血是很难生存的。在共享汽车繁荣的表象背后,已经倒下的先锋不止友友一个。
2014年7月,还没有来得及举行一周年庆祝的CoCar就宣告倒闭、正式解散团队;同年12月,宝驾租车对外宣布大幅减员300人;不久前,乐视零派乐享仅以950万就卖掉了乐电出行汽车租赁公司50%股权……倒闭或死亡,根源都是缺钱。毋庸置疑,盈利是共享汽车的生死线。除此之外,共享汽车还需要正视运营中的一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