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容易感觉到星巴克在同一地段的“密集”。但你很少会在较小的范围内看到两家麦当劳。
“星巴克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扩张战略,即用大量的商店侵略性地覆盖一个地区。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公司降低运输和管理成本,同时将顾客流分散到临近的其他店,可以减轻每个独立店顾客排队等候的情况。”在《品类杀手》一书中,美国零售业研究者 Robert Spector 这样评价星巴克的这种开店策略。
在纽约市经济最发达的曼哈顿岛,星巴克的密度是每平方英里 6 家以上,平均每 1.5 万人就能接触到 1 家星巴克。
以目前星巴克在全球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例:目前近 500 家门店已经覆盖整个市中心、以及后期开发出来的数个城市副中心。
在 1980 年代末期,舒尔茨就在西雅图总部组建了地产团队,专门研究咖啡行业的选址。据统计,星巴克早期门店分布在办公大楼、城区或郊区的社区购物中心、机场、大学城等,尤其以办公大楼(商务区域)和社区中心(购物区域)占比最高。
在商务区和购物区两类门店中,前者开在办公楼底层,店面小、外带比例高;后者则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购物时的聊天、社交需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用更小的店铺面积,带来更大的客流量和销售收入。
星巴克的门店面积一般都比麦当劳小,这也让星巴克在寻找物业时,能够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