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领域里,最早上车的是阿里。监管放开的第一个除夕,在2013年2月,阿里向证监会递交申请材料,5个月漫长等待后,终于获批。阿里第一支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ABS,总募集金额为50亿元,三年内分10期发完。
在随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阿里小贷几乎占据了ABS的绝大部分江山。到2016年,阿里小贷甚至一次性获得了深交所300亿的额度。嗅觉灵敏的京东,紧跟了阿里的步伐。2015年10月28日,以应收账款作为底层资产的京东白条1期,在深交所挂牌,规模8亿元。
随后,尝到甜头的京东,开启和阿里“双雄称霸”的局面。2016年,京东获得了深交所100亿的额度。
2016年,互金企业ABS发行潮彻底爆发。分期乐、捷信、易鑫、唯品会、小米、买单侠,都你追我赶地抢着发ABS。像小米金融这样赶上末班车的,发行过程充满各种艰辛。
“2016年才是行业最火的时候,我们去年10月才发行第一支,已经算晚了。但相较于京东、阿里等巨头,小米信贷业务开展的时间不长,能公开募集实属不易。”谈起那时的情景,小米金融信贷负责人陈曦依旧激动。
“当时,我们小贷业务开展不到1年,评级机构和监管车轮战,需要尽调的内容,涉及风控的具体规则、业务逻辑、产品形态、数据情况等”,陈曦向一本财经透露了当时“上车”的种种不易。
最终,在2016年11月1日,小米金融5亿消费金融ABS获批,在上交所挂牌。
一旦挤上这列豪华列车的,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自己确实势力非凡——能通过多方尽调和监管的考核,实属不易。
各家公关,无不对此大做文章。在一家互金企业发布的一则ABS新闻标题里,特意强调“最低利率仅为2.5%”。
“借款利率竟然能比存款利率还低?” 券商从业人员孙磊(化名),简直不太相信,他一查询才发现,公关为了制造噱头,使用了询价区间“优先A档2.5%—4.0%”的最低数字。
为了上车,互金企业使了浑身解数,上车之后,就成为公关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