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订单量至上的价值观,让饿了么栽了一个大跟头。2016年的“3·15”晚会上,央视点名饿了么平台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等违规行为。
一时间饿了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随后有饿了么员工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打出“因为没给央视交保护费而被央视黑”的论调,面对问题不反省、推卸责任,这种“我有错但我就是不改”的傲慢态度使消费者对饿了么的口碑急剧下滑。
更有知乎网友表示:“不想着怎么整改,怎么提升自己企业品牌,反而带着戏谑的语气说出这种话来,真是毫无廉耻。如果饿了么的管理人员真的都是这种素质,那我相信这家公司迟早会和三鹿一样被全国人民唾弃,做什么都要有良心。”
在被央视曝光后,张旭豪曾在内部信中督促处理食品安全问题“要快,要坚决,要见效果”,但是在北京晨报记者随后的暗访中发现,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于饿了么平台上。
饿了么对黑心作坊的监管不力,可以说是饿了么“奇葩”价值观的反噬。Trust data发布的《2016本地生活服务O2O白皮书》显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已超过10万亿,且持续保持增长;餐饮O2O交易实现服务闭环的只占1%。可见,虽然风口已过,但O2O市场依然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面对这么一座不可忽视的金矿,饿了么自然不会放弃,可是急功近利地跑马圈地,使饿了么只重视KPI,忽视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