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哪怕“下半场”概念的持续走俏,当整个社会的技术基础设施向人工智能的底座切换,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在过去数十年,当科技学术界在向公众描述未来时,对于“确定趋势”凝成共识的次数其实屈指可数——且远未达到今天学界对深度学习这条技术脉络高度认可的坚定态度。
这种共识当然会向政府等决策层传递。就像互联网时代,不少科技企业完成了对资源配置的重新释放,在即将大规模落地的人工智能时代,在对待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他们也有能力,通过AI 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赋能,通过数据的交融,合力将城市向更具智慧的方向演进。
其实谁都知道,世界的复杂度正如“沙堆实验”一般集聚,传统人力基于过往经验,早已显得疲惫不堪——譬如交通问题,早有人预言, 隐匿于城市毛细血管的交通网络,有可能是第一个被搁置在人工智能底座的社会系统。
在迅猛的城市化发展中,交通是所有人的切肤之痛:在中国,有大约超过 50 个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拥堵,城市越大拥堵越严重,不只中国,交通问题是世界大型城市的共同顽疾,我看到的数据显示,欧盟境内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 1000 亿欧元——而也正因如此, 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出行领域的点滴创新,从来都会招致他们的敏锐嗅觉。
巨大的公共福祉背后,是颇为坚信的路径实现。众所周知,城市交通网络由人,交通工具和管理三个维度构成,且随时都在变化。
而这也意味着,当数据成为新经济的底层驱动力,解决交通这样的复杂社会问题,政府也势必对人工智能敞开怀抱。在我看来,通过“人工智能 + 社会治理”,用数据为城市“画像”,才是每天诞生的海量城市数据的最佳归宿。
具体到交通领域,无论约租车,移动地图,还是共享单车,实时公交,都将成为智慧城市升级路上的重要一环。